人间蒸发国语
勇探高中正为了追捕“玫瑰连环杀手”。行动当日,儿子进星在街上巧遇正在埋伏的中正,中正为怕误了大事,把进星赶走,未料进星竟因此失踪,从此人间蒸发。妻子绮文因儿子失踪一事,决定和中正离婚。加上追捕杀手失败,遭上司怒斥他严重失职,中正受到连番打击,决离开警队。后来,中正开设私家侦探社。因为他身同感受,每接到寻人案件时都会特别拼命,寻回不少失踪人士,成为寻人专家。在童星寻父案中,中正认识了来自“演艺世家”的临记领班黎筱。原来两年前黎筱曾途经当日进星失踪的现场,更曾与进星接触。黎筱一片好意想带进星回家,却被进星摆脱。黎筱认为进星的失踪自己亦要负上责任,对中正感到内疚,但又不敢说出真相。黎筱惟不断介绍生意给中正,又利用自己的演戏天份,扮鬼扮马与侦探社众人一齐查案,可是笨手笨脚,反而越帮越忙在侦探社里,中正有三个手下,包括文启超、万大宝和林欣欣。启超是中正表弟,表面花fit臭口,其实感情重伤,不敢付出真爱,对大宝保持着欢喜冤家的关系。大宝是侦探社的Charles Angel,既漂亮又蛊惑。大宝擅长“放生电”向警察套料,正直兼戆直的差人官青云成为她的“索料”对象。大宝和青云因合作而擦出爱火。此时启超决定冲破心理障碍,向大宝展开追求,形成三人错爱关系。此时,黎筱查出进星与绮文住在澳门,更惊人发现是中正以前的警队好友国伟,和绮文因当年的一段婚外情,怀了进星。中正无法面对,幸得黎筱的开解,决定接受现实,把进星交回二人抚养。不料,此时绮文、国伟在意外中身亡,中正惟有收养进星。另一边厢,黎秋更告诉中正一个秘密,原来黎筱并非他的亲生女。当年黎筱昏迷山边,夫妇好心相救,黎筱醒后失去记忆,碰巧黎秋母小甜从金山回来误会黎筱就是自己的孙女,黎秋夫妇决定收养她。但此事黎筱一直被蒙在鼓里。中正和黎筱展开恋情,不料,中正发现黎筱打扮惹火在酒吧里与陌生男人打情骂俏,更对中正视如陌路,中正怒斥黎筱玩弄感情,愤然提出分手。黎筱莫名其妙,感到受到伤害。原来当中正在酒吧遇到的其实是黎筱的孖生姊姊莫慧姿。黎筱和慧姿四岁时意外跌进河里,两姐妹失散。慧姿展转成为老千,更被富商之子利用,进行不法勾当。后来,中正终寻回黎筱,却不知道她其实是慧姿,真正的黎筱在逃亡中遇到意外受伤,昏迷不醒。慧姿被中正感动,遂以黎筱的身份重过新生活,更与中正发展感情。但慧姿的心里却十分矛盾,是否从此取代妹妹的身份过活?真正的黎筱终于醒来,为报慧姿当年救命之恩,决牺牲自己让爱。中正发现有两个黎筱存在,终揭发她们是一对孪生姊妹。中正对二人都有刻骨铭心的经历,究竟他最爱是谁?
达摩国语
达摩,天竺人,禅宗二十八代佛祖。是把禅学带入中土的第一人。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土历尽艰辛,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。其经历充满传奇性和戏剧性。达摩到中国弘法大乘佛教之时,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时代,社会治安极差,民心凋敝,原有的佛教教理偏重于追求个人名利,趋附权贵,造成世风日下,道德观念也愈来愈难以发挥制衡作用。达摩行医济世,遍施爱心,在下层百姓中广结善缘,引起共鸣。他救助了面临被焚噩运的麻疯女小婵,在日久相处中小婵对达摩由感激而生爱情,给修心性的达摩带来不小的历练。北魏国师流支三藏巧于言辞,善于为高官大户说经乞福,他以说法传扬自己,一时名声颇盛,因而对达摩的声誉鹊起心怀嫉恨,遂进谗言于南梁君主梁武帝,使梁武帝对达摩这个乐于厮混民间,不先至皇宫拜见的和尚产生很大误解。又加之达摩为救助病势沉重的小婵差点误了梁武帝的召见,听信身边佞臣之言的梁武帝未能接受达摩“大爱的道理”。达摩带来的全新禅理激怒了抱残守缺的大臣,他们伺机以诡计加害达摩。遂将达摩困于一地牢之中,以火焚之,达摩临危若定。突围至长江,面对滔滔江水和凶猛的追兵,以一束苇草为舟飘然渡过彼岸,众人大惊疑为神仙。达摩一路来到北魏,继续寻找师傅指引的可以弘扬大道的地方,流支三藏发现嵩山少林寺颇似达摩所说的地方,为阻止达摩修行,火烧少林。是夜突降罕见的大雨,少林寺因而无恙。达摩看到寺前的两株桂树,顿然明白他已经找到修行弘法的所在。在少林寺的修行依然历经磨折,达摩教众人练武以求强身健体。练武之事竟惊动太子,太子希望与达摩精研禅理,流支三藏怕危及自己的国师之位,又起害达摩之心。他令人教唆小婵初谙男女之事,用以诱惑达摩,幸而达摩灵智不泯,决心到山洞中面壁,斩断情孽。达摩面壁九年,对禅学佛理和武功都有了更深的彻悟,而流支三藏对他的五次陷害反成就了大师的功德。达摩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耐心地传给大弟子小宝。少林寺住持慧光感于达摩的功力,主动让出宝座给达摩。达摩主持少林寺,开始了中国禅宗的兴起。达摩经多方考验,收神光为徒,改名慧可即禅宗二祖。达摩觉得已完成了在中土弘法的大业,想返回久别的故国,他知道百姓和弟子们不舍他离去,就乘机假做中毒不治,溘然化灭。灭渡二年后,有人见到只穿着一只芒鞋的达摩…… 再查看棺中果然无尸。达摩祖师只履西归的佳话传遍天下,流支三藏竟震惊得跌落山谷而死。
*
*
*
*